行為其實可被視作溝通的一種。小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後也有它的原因,發脾氣及反叛的行為也不例外。我們需要先理解這些行為的動機才可以有效地應付它們。
處理小孩子發脾氣的方法:
- 了解行為背後的功能
小朋友的哭鬧行為,往往會被統稱為「頑皮」。但是從行為學的角度來看,所有的行為都有它的功能及後果。以下是其中幾個小朋友發脾氣最常見的原因:
- 逃避活動或指令
- 取得他們想要的事或物
- 感官刺激行為
- 吸引他人注意
小朋友的行為有時可以有多於一個功能。我們可以調整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從而改變孩子的行為模式。所以,正確找出行為的功能非常重要,有助我們選擇合適的對策去管理孩子的行為。
- 運用有效的策略去管理小朋友的行為
處理行為的對策,會因為行為動機而改變。要設計出合適的對策,首先要找出反叛行為的背後原因。
例子:
當媽媽正在廚房忙於準備晚餐時,子明在客廳中開始嚎啕大哭。在過去的一星期裡,媽媽總會立刻暫停 手上的工作去安撫他。經過一輪觀察,我們發現他發脾氣是為了要吸引媽媽的注意。其中一個有效的對策,就是要教曉子明用合適的方法去取得媽媽的注意 (「媽媽可以出來嗎?」),而不需要哭鬧發脾氣。
南希經常在學校大發脾氣。經過我們的觀察,她總是在她覺得太難的數學科時段發脾氣。有效的對策,可以是就南希的數學能力對作出教學微調,或以別的學習方式去增加她的學習動機。制定一個時間表並在每一節課堂中設休息時間,亦可以鼓勵她完成數學功課。
- 保持一致
在戒除問題行為的過程中,很多小朋友反而脾氣加劇,希望繼續以發脾氣的方式達到目的。當你相信自己已找到一個合適的對策時,你需要加以堅持及保持手法一致。要緊記: 凡事在好起來之前,可能會先變得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