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會覺得表達和閱讀情緒是小朋友自自然然會學懂的事,並不需要特別教導。事實上這並非必然,尤其有個別學習需要的小朋友。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情感表達」越早越好 。
學習「情感表達」好處如下:
- 建立有效的溝通 – 當孩子能夠用說話表達負面情緒,便可讓父母或照顧者更能理解他們。父母亦因此更能恰當處理孩子的情緒或狀況,從而減低孩子負面情緒升級的機會。
-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 除了孩子與家長或照顧者之間的關係外,適當的情感表達亦有助朋輩之間的友誼。如上述所說,有效的情感表達能減少誤解。試想想,如果孩子只能透過大叫、發脾氣等負面行為去表達自己的需要,自然會很難結交朋友。另外,當孩子學懂辨認簡單的面部表情,如「開心」和「傷心」等,會便能從見貌辨識中明白到行為的好壞。
如何處理:
- 擴充「情感」詞彙 – 嘗試將「情感」詞彙融入日常對話中。例如:「食朱古力會令我開心!」「聽日要去海洋公園啦,你覺得興奮嗎?」。閱讀時,你可以嘗試形容書中角色的情緒:「個男仔好開心咁喺度笑喎!」、「個女仔好唔開心呀,佢喺度喊…」。你亦可請孩子在鏡子面前扮演那些表情,讓他們自己在各種情緒中的樣子。對於年紀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問些較難的問題如:「你覺得佢嘅心情係點呀?點解嘅?」
- 體諒孩子的需要 – 當孩子鬥脾氣時,你可以嘗試講出他的心情:「我知道你而家覺得好嬲喎…係咪佢攞咗你嘅玩具呀?」、「我知道你唔開心因為你想玩多陣…」。這樣你便可為孩子示範如何表達情緒,也是讓孩子知道你尊重和明白他們的心情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