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家長,你或許會想知道:「為什麼我的孩子只對學校的朋友打招呼,而不會與公園內的其他孩子打招呼?」,或「為什麼我的孩子只能辨認出貴婦狗為狗類,但辨認雪橇和八哥就有困難?」對某些孩子來說,要將已學懂的技能或概念應用在其他場景、人物或活動上(即「類化」)會比較困難。

 

以下是技能類化的例子:

  • 若孩子懂得在家中使用座廁,那他/她也該懂得如何使用幼稚園的座廁(不同場景的應用)
  • 當孩子見到他的言語治療師時會揮手及打招呼說「你好」,他/她也可以將這項技能應用在學校——在不用別人提醒的情況下對老師和同學揮手及打招呼(不同人物的應用)
  • 孩子正在學習「蘋果」這個單字。當一個真的紅蘋果出現在他/她面前時,他/她會懂得稱它為「蘋果」。而當我們展示其他不同教材,如一張蘋果的相片、蘋果的卡通圖畫,或一幅單純用黑線勾劃出的蘋果圖畫(不論是紅蘋果或青蘋果),他/她也能夠應用已學會的知識,不需要別人重新教導他/她辨認的技巧(不同活動及材料的應用)

 

為甚麼類化技巧如此重要?

如果孩子懂得在不同場景應用學到的知識或技能,代表他們已真正掌握該知識和技能,幫助他們變得更自主獨立。換言之,當小孩能夠進行類化過程,意味著他們可以不依靠他人(老師或照顧者)或特定場景的教材,獨立完成任務或展示出已獲得之技能。

 

如何提升孩子的類化技巧?

  • 在不同場景教導他們同一個技能(如治療環節、公園、家中或學校)
  • 使用不同材料,如:當家長正在教導孩子如何扣鈕時,你可以利用不同類型的衣物,如在外套、褲子或毛衣上示範扣上大、小鈕扣
  • 確保孩子在面對新認識或熟悉的人時都會作出適當反應
  • 每次給予孩子指令時,可利用不同詞句作出變化,如「給我…」、「讓我看看…」、「指著…」、「哪一個是…?」
  • 當孩子能夠獨立且順利地於不同場景應用知識,家長應給予他們適度的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