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行為分析(ABA) 讓家長能藉一個有系統的方法去觀察、測量並分析孩子的表現行為,並透過控制外在環境而改善他們的問題行為。現時,我們經常會對自閉症孩子採取ABA行為治療,令社會大眾逐漸接觸及認識ABA理論,但同時亦出現了不少誤解,以下是五大較對ABA為普遍的誤解,我們將會大家逐一拆解,以助大家更清楚了解ABA理論。
- ABA只適用於自閉症孩子?
ABA旨在提升我們的社交行為能力,包括社交技巧、溝通、學業成績及自理能力等技能。因此ABA並非只適用於自閉症孩子,它更能運用於其他範疇上,如成人復康、成癮管理、運動及控制賭博等。 - ABA只集中處理問題行為?
ABA不止是針對孩子的問題行為,它亦能視乎孩子的需要,有助他們建立可觀察及量度的社交行為,例如學習閱讀、拼英語生字或自行上洗手間等。試舉一例,由於小明不能以語言表達自己,所以他會透過打自己這種行為,吸引媽媽的注意。而透過ABA,導師先會集中管理小明具的攻擊性行為,處理其問題行為的同時,導師亦會教導他如以更合適的溝通方法令媽媽注意自己。 - ABA會令小孩子變成機器人 ?
我們學習技能,主要目的是要把它應用於現實生活上,而ABA其中一個原理正正就是幫助小孩子將學到的技能,應用於現實環境。然而,ABA並不只是將孩子訓練成機器人般地生活,而是教導他們基本的技巧,並透過不斷重複練習,使孩子熟能生巧,把所學技能應用於日常生活裏。 - ABA只會用食物(例如:M&M) 去獎勵小朋友 ?
ABA提倡藉獎勵行動,鼓勵孩子的學習動機,以產生正面行為,但獎勵內容並不應限於食物。相反,我們應按照不同孩子的需要及興趣,選擇對該孩子最有效的獎勵方式,當中可以包括音樂、遊戲、電視節目、媽媽的擁抱以及休息時間等。有ABA治療師則建議,孩子在展開ABA療程前,可以先為他們進行評估,以找出對該他們最有效的獎勵 。 - ABA主張懲罰?
ABA並不主張懲罰。相反,ABA其中一個目標是以小孩子的興趣作中心(例如:玩具、食物及注意力),以營造出一個正面的學習環境,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當我們在處理孩子的問題行為時,亦先用最不會令他們反感的方法;如果情況沒有改善,我們才會採取孩子較不喜歡的做法以改善其問題行為,例如:隔離法 (Time ou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