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家長發現或懷疑孩子有學習遲緩或障礙時,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以下建議或有助家長釐清情況。
何時需要開始擔心孩子的發展進度?哪些徵兆需要特別留意?
針對孩子的年齡或個性,若他們出現能力退化、喪失、延遲或一些奇特行為,都可能會令家長擔心,甚或「響起警號」而決定向專業人士求助,進一步為孩子進行評估或分析。
然而,家長應避免只因孩子某一特定行為而草率作出結論,因任何一種行為都可能有多種解釋,就像頭痛也有許多成因一樣。例如,孩子在跟別人打招呼時不正眼看對方,可能只是因為他/她是一個容易緊張和害羞的小朋友,而非自閉症中的普遍徵狀——「缺乏眼神交流」。請向專業人士尋求意見並提出令您擔憂的地方,以開放的態度面對情況,避免鑽牛角尖或一直否認迴避。
與其只集中注意孩子的單一行為,家長不妨用細心觀察,以錄像或文字記錄孩子在兩週內的所有行為。無論是令人憂慮或您認為沒問題的行為都通通記錄下來,以掌握孩子發展的全面整體情況。在記錄過程中,記下孩子的身體技能(如跳躍、單腿平衡、踢/扔球)、自理能力(如獨自穿/脫衣服、餵食、如廁能力),甚至他們的脾性,例如他們是否容易哭泣或經常哭泣、是否對周遭事物感到好奇等;同時詳細具體地記下孩子能夠理解和說出的話語,因為儘管言語發展遲緩相當普遍,但亦有可能是某種更複雜的遲緩情況或障礙的早期徵兆之一。此外,您的孩子是否表現出足夠的專注力和想像力?他們喜歡或不喜歡甚麼玩具和遊戲活動?他們如何與其他孩子玩耍互動?如果您察覺到孩子的能力不符年齡,亦不要過份擔心。在評估期間,專業人士會就這些方面向您提出問題,同時會就孩子的能力向您解釋不同年齡階層的預期學習表現。
該在哪裡為孩子進行哪種評估?
所有評估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觀察孩子在不同發展領域上是否有遲緩;如有,又該用哪種早期介入方法助他們趕上進度。受過訓練或有兒科治療經驗的言語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和物理治療師都能評估孩子的發展程度和遲緩情況,並建議適合他們的早期介入服務。
如有需要,家長下一步可為孩子取得診斷結果。有些家長或會害怕孩子被標籤而避免走到這一步,但其實取得診斷結果至關重要,因為正式的診斷結果能為孩子打開通往早期介入課程的大門。舉例而言,有些課程專為有自閉症的孩子而設,如果您的孩子並沒有取得診斷結果,他/她就不能參與這些專為其發展需要而設的課程。兒科醫生或有幼兒經驗的教育或臨床心理學家都能為孩子作出診斷。
不論情況如何,家長都應該採取以下三個關鍵標準來面對對孩子的發展問題:
- 立即採取行動:一旦您有任何疑問或擔憂,就應該為孩子進行評估,切勿一直陷於苦思並遲遲未有採取行動,或只採取觀望態度。孩子在出生後頭八年是成長關鍵黃金期,發展相當迅速,每一天都是全方位成長的寶貴時期,因此家長不應只單純著眼於提升孩子的學業成績。
- 最佳的介入服務並非最昂貴的治療服務,或為孩子報名參加坊間每一個治療課程。家長應該先尋求專業意見,再為孩子揀選適合他們當下個別需要的不同治療方法,同時以家庭的原有資源和情況而制訂合適的療程。
- 奇蹟並不會在幼兒接受早期介入服務時發生,但每個人所投注的心力都能夠促使孩子進步。與其完全依賴專業人士透過每週的治療環節取得驚人成績,不妨多與孩子的治療師溝通,了解如何能在家與孩子進行練習,當中最理想的就是讓孩子在如常的生活環境下學習,例如用餐時間、遊戲時間等,寓學習於日常生活,提升早期介入成效。
「越早越好」和「不怕一萬,只怕萬一」是解決孩子發展問題的最佳方針。此外,家長亦要謹記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幫助他們提升長處和克服較弱的方面,因兩者都能為孩子帶來長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