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父母向我們詢問,該如何糾正孩子在家中的壞習慣或不良行為:「我的孩子開始玩口水,該如何阻止?」或「他比以前更常『搣』自己,該怎麼辦?」
在糾正孩子之前,首先我們要了解為甚麼他們會表現出這些行為或習慣。所有行為背後都有其原因,因此在想出相應決策解決問題前,我們該逐一釐清這些原因。
進行紀錄:
一般情況之下,通常我們會建議父母開始記錄孩子的行為。你可以採用日記形式,或使用「ABC數據表」(A:前因 – Antecedent, B:行為 – Behaviour, C:結果 – Consequence)進行記錄。此方法能幫助你:
- 檢視你對孩子行為的看法是否屬實;
- 了解孩子的行為模式;
- 檢視孩子在出現某些行為時,你對此的反應及態度是否一致;
- 錄行為發生的地點及當時有誰在場,讓你看出導致行為出現的原因或其他高風險情況。
一份完整的行為日記應包含三個重要元素:
- 前因:在日記中記錄在場人士、時間、地點,以及當時發生的所有事情,例如媽媽是否正在指示孩子收拾玩具、孩子是否正在獨自遊玩、婆婆是否在孩子正在玩電子遊戲時要求他穿衣。
- 行為本身:盡可能詳細記錄行為,描述其嚴重性和頻率。
- 結果:記錄其他人對孩子做過或說過甚麼,及孩子當時的反應,例如媽媽是否已停止要求孩子收拾玩具、婆婆是否關上了電子遊戲並無視孩子哭泣。
嘗試記錄孩子最少一週的行為,看看是否有任何慣常的行為模式。只有當瞭解孩子為何出現某些行為時,你便能採取最合適的方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