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學前幼童,建立數字和數量的關係是其中的數理學習目標。這根基有助他們未來的數學發展。識別數字和數數毫無疑問是重要的記憶技巧,但家長在教導時,往往未有投放足夠時間在細數值上便匆匆跳到大數值。或許我們應該放慢教學的步伐,以數目字5為初步數學的學習定位。

「一對一對應關係」(One-to-one correspondence),是將指定數字與數量聯繫的數學能力。這並非指單純的數字辨認,而是進一步讓孩子思考「多少件物件構成一個特定的數目?」。父母可以將數數融入日常生活,例如數出街上的樹,或需走多少步才走進大廈內。

「數目感知能力」(Subitising),是指能即時辨別一組物件所含的數量。要教導學前幼童的數感能力,老師應該以不多過5件的物件組合作起步。如果孩子能目數組合的物件數量,即表示孩子對數感有良好的掌握。父母或老師亦可以利用周遭日常生活環境上的物件組合作練習,如家裡的物品、課室內的設備,居住社區內的設施等。要測試孩子的數感能力,可用實例提問,例如「餐桌上有多少個餐碟?」、「洗手盤上掛著了多少枝牙刷?」、「碗內有多少個蘋果呢?」。嘗試先讓孩子說出數目,然後與孩子一同數算物件,從而鞏固孩子的數感能力!

如果想讓學前孩子在數理能力方面有充分的掌握,重複練習是個中關鍵。訓練重點應以數字15為基礎,讓孩子能夠慢慢掌握不同的數目字、「一對一對應關係」(One-to-one correspondence數感能力(Subitising。透過充分練習,幼童便能建立數與量的真實關係,為早期數理學習奠下一個穩固的根基。